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金融体系则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靠前发力、充足发力,使得实体经济发展更加稳健,也为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宽信用”进程的稳步推进,为企业融资畅通“活水”之渠。一段时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密集释放信号,鼓励政策主动作为——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2022年央行首场发布会上就开诚布公:“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保持总量稳定,避免信贷‘塌方’”“金融部门不但要‘迎客上门’,还要主动出击”;近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
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今年前两个月,从金融数据看,新增信贷与社融增量在去年的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多增,处于历年来较好水平;从金融机构层面看,多家大型银行透露,前两个月保持了信贷投放的良好增势;从微观经济主体看,实体经济的合理有效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市场信心如期“充值”。业内共识是,今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向着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的方向,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政策的发力需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要“以我为主”稳定国内需求和微观主体信心。
宽信用进程中,扰动因素总是不可避免。此前,针对部分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也曾出现收缩。对此,金融管理部门已及时出手,纠偏行业融资,有效化解风险。
房地产业就是一个典型——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以缓释个别房企风险显性化造成的金融市场短期应激反应。
纠偏过后,时间给出了答案。今年1月份,房地产贷款新增约6000亿元,较去年四季度月均水平多增约3000亿元。而在政策暖意之下,金融力量抱团,提振市场信心——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向房地产企业释放并购融资额度,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风险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处置与项目并购。
再如部分传统能源行业。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忧心,部分传统能源行业或将遭遇融资的尴尬处境。这些市场焦虑,当如何缓解?
“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明确提法,及时回应市场关切,让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碳减排支持工具创新推出,“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也为受益于“双碳”战略目标的新兴行业,提供更多增量融资,并催生出新的市场需求。
此外,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亦在不断优化,其融资便利度的提升和融资成本的下降,将使得它们扩大再生产的动力更足。
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全面降准及降低政策利率,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2021年12月,1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2022年1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0个、5个基点,创下连续两个月下降的纪录。
目前,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已经处于低位。截至2021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处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水平。
“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充足、便利,且低成本,这样的融资环境,将为实体经济保持韧性保驾护航。而实体企业也将在资本市场中,为股东带来可预期、且可持续的红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评论
游客
回复楼主的帖子越来越有深度了!http://u7qz.vdchann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