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证券马晓明:行业正处底部位置 关注新能源电池技术迭代

sddy008 基础 2022-09-22 149 3

  嘉宾介绍:马晓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硕士,曾任职国家电网、万向控股,2016年加入长城证券研究院,现任电力设备与新能源首席分析师

  近期新能源车板块开启反弹,后续反弹能否持续?前期大幅调整的原因是什么?新能源车行业有何成长逻辑?哪些细分领域值得看好?对此,长城证券马晓明跟大家分享精彩观点。

  马晓明表示,新能源车板块近期这波反弹,意味着板块已经进入了个底部的区间,还会走出一波比较大的机会。去年年底到现在的调整,可以分为两波来看,第一波是由于成本上行的涨价预期,第二波调整的原因是疫情。

  其表示,两大因素,一个是全球能源大变革,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的泛摩尔属性,两大原因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两个核心逻辑。

  以下为文字精华:

  1、长城证券马晓明:新能源车销量将继续大幅提升

  提问:新能源板块近期表现不错,后续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反弹吗?

  马晓明:新能源车板块涨近期表现都不错。年初这一波下跌主要还是因为疫情的影响,长三角地区有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概600多家,几乎覆盖了一辆汽车的所有的零部件的生产环节。

  所以在今年4月份疫情最悲观的时候,也是行业最难的时候,板块也是加速下跌,直接砸出了情绪的底部,我们称之为情绪底。而在5月23号的时候,国务院常常务委员会常务会议也指出了阶段性的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的新闻,整体还是超预期的。

  根据乘联会的预测,整个的政策会带来的销量预计增加大概200万辆的水平,后续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活动也会启动,下半年我们估计可以逐月的追回上半年损失的销量。

  4月份销量下滑非常严重,但是在5月份部分车企的销量恢复比较明显,所以我们觉得情绪的底部应该已经过去了。

  政策底不一定是等于市场底,但两者不会相差很远。这波反弹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板块已经进入了个底部的区间,还会走出一波比较大的机会。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非常火爆,特别是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了600万辆,同比增长100%以上。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的产销量也是超过了350万辆,同比增长165%,那也超远超过去年年初的200万辆的一个目标。

  站在当前这个节点来看的话,国内的新能源的发展历程,简单说就是从政策驱动走向产品驱动。

  所以到了2021年,在上半年整个一个缺陷影响的背景之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是超预期,到三四季度叠加新车型的上市以及芯片的短缺得到了缓解,所以2021年整个的新能源车销量还是整体的超市场预期的。

  所以从通过复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这些年来看的话,就是在政策驱动型的市场中,补贴积分和牌照是行业放量的主要的原因,而在消费驱动的市场中就是性能续航外观智能化成为主要的因素,站在当下与早两年相比的话,就是在同样的价格之下,我们买到的车它的这整个的一个体验是更好的,所以站站在当前向未来看的话,产品驱动才刚刚起步,电动化现在解决了续航和充电的问题,未来智能化会带来更多更加多样的多样化,所以未来会花相同的钱会体现更好的产品。

  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会继续的大幅度提升的。

  2、长城证券马晓明:两大核心逻辑推动行业发展

  提问:海外新能源车的发展阶段又处在什么阶段?

  马晓明:对于海外的一些汽车消费来说,我国的整个的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工业水平也好,产品力也好,还是处在世界的前列的。

  2021年的时候,欧洲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基本上是接近了200万辆,同比增长是50%以上,法国、德国和英国占据主力。从技术路线上来看,2020年欧洲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速是高于纯电动车的。

  主要原因是欧盟的碳排放目标高,但是欧洲的车企研发车型的速度慢,导致欧洲在2020年之前,更多的车型是油改电,形成了对应的纯电版本和插混版本。

  第二就是欧洲各国对于纯电和插混版本的车型的补贴区分力度并不大,所以在2020年之前,欧洲整体偏向于购买插位版本的车型,但是2021年伴随着纯电动平台的落地啊,对应优质车型销量快速提升。

  美国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是65万辆,同比是100%以上的增长。2020年的时候,特斯拉一枝独秀的优势逐步消失,美国市场同比增速不到40%,但是美国整体电动车市场是100%的增速。所以也能看出,这两年美国市场的一些传统燃油车车企拉动效应开始出现,像丰田、福特,宝马等都实现了比较高的增长。

  日韩市场规模稍小,日本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概是3.9万辆,纯电是1.7万辆,插混是2.2万辆,增速还是插混高一些,达到了94%,纯电版本大概的增速是30%,插混在日本卖得比较好。

  韩国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9.3万辆,纯电动车型的增速是120%,然后插汇的增速是100%,韩国并没有很明显的偏好。

  提问:电动车行情的一个大逻辑是什么?

  马晓明:新能源汽车大逻辑可以分开两点来看。

  第一点就是为什么要发展电动车行业?过去10年为什么会在全球得到那么大的重视?这是一个全球能源变革的背景。全球都面临一个问题,传统的化石能源正在逐步的被非化石能源取代,包括了光伏风电取代传统的煤炭发电。

  每一种能源变革的过程中,交通形式往往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最早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出现,然后随着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火车的发展,改变了当时的交通的形势。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的出现,然后发动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

  当前的大背景就是新能源渗透率在逐步提升,叫全球电气化,传统的发电场合慢慢被新能源所替代。新能源以这种能源变革的形式加速渗透率提升之后,目前无论是电机还是电控技术都很成熟,推动了电动机取代燃油机的变革。这是第一个原因,这个能源变革的大背景,就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逻辑。

  第二个逻辑就是新能源汽车怎么发展才会催生一个大的行情?新能源汽车本身发展的一个内在的定律,成长性比较强的。过去几十年,成长性比较强的行业是半导体行业,因为它有摩尔定律。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本质也有泛摩尔定律,一般会遵从摩尔定律的这种行业成长性非常的强,而且会诞生很多投资机会。

  汽车电子的元器件它本身遵从这种摩尔定律的,无论是智能化中的摄像头、预控制器、芯片等都遵守摩尔定律,所以在整车的成本结构中,我们看60%的成本最终摩尔定律所以大家就使得整个整车的行业从非线性走向一个非线性的降本通道,随着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加速影响还会越来越重。

  两个因素,一个是全球能源大变革,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的泛摩尔属性,两大原因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两个核心逻辑。目前是电动化,过去10年电动化走得很成功,后续从电动化走向了智能化将开始加速。

  3、长城证券马晓明:关注新能源电池技术迭代

  提问:新能源车的成长性很好,此前大幅回调的原因是什么?

  马晓明:新能源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回调都有相似性,行业中长期看都没有问题,但是短期就面临一些压力。

  短期的压力主要体现两点,一个是疫情,一个是涨价预期。

  第一波涨价的原因,在新能源汽车涨价这个背景之下,大家都会担心涨价是不是影响需求,然后存在预期。各家的车企在解释涨价的原因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原材料成本确实涨的挺多的,第二个理由就是新能源补贴退坡。

  我们看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主要硬件可以分为三块:三电系统,车身系统,底盘系统。

  前者的三电系统主要的成本包括了锂和钴,还有小金属。后面两者像车身和底盘,它主要的成本是钢和铝。锂价上涨特别有代表性的,锂价每涨10万块钱每吨的话,整车的成本会涨4000-5000块钱。另外全球通胀的背景之下,钢和铝这些大宗的商品它也在涨价,所以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上涨。

  另外一个影响是疫情,因为在上海有100多家汽车产业链巨头在设厂,加上中小微企业,上海的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基本上超过万家。

  短期之内可能因为一些利空导致板块快速下跌,说明情绪底已经到来,这个时间是在4月。5月份的时候政策底就出来了,随着政策的陆续的出台,行情也有望持续向好。

  提问:有哪些细分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马晓明:新能源汽车板块分两块,一个是电动化,一个是智能化。

  锂电池的投资机会主要分两部分,一个是寻找供需偏紧的环节,一个是寻找技术迭代的方向。今天讲讲技术迭代,有哪些细分方向会有机会。

  第一个方向是4680电池。4680电池是特斯拉主推的,对比之前的特斯拉的2170电池,续航会增加16%,成本会降低14%。4680电池是2022年至2023年第一个比较明确的技术迭代。

  第二个比较明确的技术迭代就是800伏的高压充电系统。当前主流的快充充80%的电需要大概30-40分钟,800伏系统充80%的电只用20分钟,这可以很大提升电动车的体验。

  第三个就是化学材料上的单臂的碳纳米管。它是能够提升很好的电池的性能,提升电池导电性能,也能够兼容下一代的电池技术迭代的一个材料,在2022年会有一个逐步的使用提升。

  第四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就是CTP电池。这个电池背景的结构之下,整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利用率会提升66%,系统的能量密度还会提高10%,正向的碰撞结构安全性提高50%,侧向的安全性提升45%。

评论

精彩评论
2024-08-26 15:56:30

今天过得很不爽!http://m0m2.etrmb.com

2024-09-17 06:01:47

楼上的真不讲道理!http://www.guangcexing.net/tv/zVnwkkgcQf.html

2024-10-23 04:54:44

吹牛的人越来越多了!http://vthu.haiab.com